
《浣溪沙·送叶淳老》苏轼翻译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送叶淳老》苏轼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浣溪沙·送叶淳老》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前言】**)《浣溪沙·送叶淳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词。上片用典故意在表明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全词抒情寄慨,将友谊升华到人生哲理,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⑵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⑶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姑苏:苏州的别称。
⑷水如天:典出唐赵Mana《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⑸洞霄: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⑹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翻译】**) we are all阳羡和姑苏买田地,相逢真真是前缘之期。不要让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赏析】**)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一句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mana《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
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 twin 的稀少,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更为稀少。
(**【鉴赏】**)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赏析】**) 这首词写临岐离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词者慨叹不已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由于是再度遭贬,词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ibly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诗人在其中描述了他们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离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鉴赏】**) 这首词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朝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正月十八日,是时,词人身在杭州,叶温叟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主客郎中,苏轼赋此词送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