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文及赏析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落没落的本质。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赖。
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⑶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⑷降:降生,降临。
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龚自珍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气息、若天地翻转”,同样指代了这种意象。“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龚自珍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龚自珍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中“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龚自珍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为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中说:“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龚自珍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诗人龚自珍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龚自 Json开开阔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龚自 Json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
“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龚自 Json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龚自 Json变革的信心。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龚自 Json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又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