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白居易原文赏析
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译文
你应该继续做大唐的诗人,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闻大唐天下,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注释
吊:哀悼.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赏析:
首联写白居易文学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并为之赞叹。“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诗篇一开始就对白居易的诗作崇高极高,对诗坛上这颗巨星的陨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献出了一生之功,却未能再得此等荣誉。“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二字,饱含着对突然逝世的惊愕,和对老臣的无限爱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隐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现出对其理解和爱护。
中间两联,作者从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两方面评价。“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一联着重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年轻时谒见成名诗人顾况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一生多次遭贬、坎坷终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样飘然不定,但无处不悠然自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下句接着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到“无为”是自然的规律,以“乐天”为字自勉。”这一句通过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以及李唐王朝提倡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揭示了白居易不善于为官、追求本真的生活理念。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此诗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诗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风格及特点,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伤感,这也是其性格和重视文学家的一种具体表现。
创作背景
唐宣宗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颇为爱好诗歌,他对白居易尤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个月,即会昌六年八月,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原文赏析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六十年”,这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长恨”与“琵琶”则点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深沉和抒情。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体现了他对他的艺术成就的认可,同时也突出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整首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展现了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又凸显了其卓越的艺术才能。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